2025年3月22日,湖南株洲市天元区人民医院的走廊里日富农优配,张梅颤抖的手掀开白色被单,14岁的儿子周希军蜷缩在冷硬的床板上。
他的脸颊凹陷,肋骨根根分明,四肢布满青紫伤痕。
张梅和她的儿子都不会想到,送入矫正学校仅10天,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。
周希军做错了什么呢?
他拉车门玩耍,被误认为盗窃,然后就被送入了矫正学校。
株洲启航教育辅导学校,是一所经当地教育局批准的营利性民办专门学校。
它的红墙高耸,铁网密布,墙内拍打篮球的声音与外界隔绝成两个世界。
这里的学生分为两类:“警送生”因盗窃、斗殴等行为被司法机关移送,学费由政府承担;
“家送生”则由父母每月支付7000元,将“不听话”的孩子托付给学校“管教”。
周希军,是第一种。
2025年3月12日,他被送往启航学校后,家长就没再能与他取得联系。
3月21日,同学魏薇发现周希军已无法正常进食、站立,身体极度虚弱,教官仍未送医。
3月22日,周希军被教官背出寝室送医,但已错过救治时机,最终死亡。警方介入后刑拘5名教官及多名参与体罚的学生。
前后10天,一个孩子就这样没了。
根据教育部数据,2022年全国专门学校仅119所,到2024年7月激增至230所,两年内翻了近一倍。
这类学校多集中在湖南、山东、河南、云南等地。
例如湖南仅长沙、岳阳等地就分布着数十家“戒网瘾学校”“行为矫正机构”。
它们的收费标准差异悬殊:普通班年费约2万5万元,封闭式“贵族学校”可达12万元。
而云南、贵州等地的矫正学校因运营成本较低,学费多在3万5万元之间。
高收费背后日富农优配,是资本对“问题少年”市场的敏锐嗅觉。
一名从业者透露:“家长焦虑叛逆期的孩子,又不懂教育,我们卖的是‘管教’的安心。”
在启航学校,暴力被系统性地纳入了“矫正”流程。
学生们6点起床,终日重复蛙跳、跑步、俯卧撑,文化课直到2025年3月才零星开设。
据同校学生回忆,周希军入校第三天便因不服管教遭到公开体罚。
两名老生拖拽仰面朝天的他,在百米操场上来回摩擦。
木质戒尺刻着《弟子规》,却成为教官惩戒的工具:因训练“摆烂”被抽打十余下,因动弹被看守的老生拳脚相加。
在贵州某全封闭矫正学校,学生若逃跑被抓回,寝室会被加锁并增派陪寝教官。
江苏一所排名靠前的机构,教官用“深夜突击检查”威慑学生,违规者需在烈日下罚站数小时。
矫正学校有自己的一套“潜规则”。
老生被任命为“班长”,协助教官管理新生,形成“教官班长新生”的压迫链条。
当暴力披上“教育”外衣,伤害变得合理化。
一名心理教师坦言:“家长签协议时就知道这里要‘严格管教’,只要不出人命,没人深究手段。”
周希军死亡的直接原因是“挤压综合征”:肌肉长时间受创导致器官衰竭。
但比病理更刺痛的,是校方在其濒死72小时内的隐瞒。
父母每天询问心理老师,得到的回复都是“情绪稳定,一切正常”。
当他倒地抽搐时,校方延迟送医,最终在送治途中停止了呼吸。
这暴露了专门学校的监管真空。
尽管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要求这类机构“以教育矫治为核心”,但现实中,师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。
启航学校的教官多为退伍军人或特训营从业者,缺乏教育学背景,文化课教师更是流动频繁,许多机构甚至聘用无资质人员担任“心理辅导师”。
而部分学校为降低成本,将学生宿舍改为集装箱房,100名学生仅配2名生活老师,一些机构打着“军事化管理”旗号,实际课程只有体能训练和背诵规章。
周希军的悲剧叩问着整个社会:当孩子被贴上“问题少年”标签,我们选择的是贴上封条推进红门,还是用专业干预托住那些坠落的生命?
教育学者指出,有效的矫正应包含三个维度:心理评估、行为引导和家庭关系修复。
然而目前,全国230所专门学校中,仅30%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,能与家庭建立长期沟通机制的不足一半。
反观德国、日本等国的类似机构,师生比通常为1:5,课程涵盖艺术治疗、职业培训,并与社区联动提供后续支持。
2025年5月,教育部宣布将制定《专门学校办学标准》,要求所有矫正机构安装监控并接入监管平台,同时明确“禁止体罚及变相体罚”细则。
矫正带目标是唤醒而不是驯服。
一个14岁少年的结局,无论如何,都不应该是“合法暴力”的牺牲品。
参考资料
1. 中华网:《在矫正学校死亡的14岁少年 悲剧背后的监管裂痕》(20250512)
2. 新黄河:《警方回应14岁少年被围殴致死》(20250327)
3. 鲁芽网:《矫正学校多少钱》《行为矫正学校多少学费》(20250126/27)
4. 三联生活周刊:《14岁少年在“矫正学校”死亡》(20250510)
5. 新京报:《14岁少年特殊学校身亡,警惕专门教育脱离法律轨道》(20250326)
6. 最高人民检察院:《前11月检察机关共批捕校园欺凌暴力案1114人》(20161229)
编辑:小可
作者:老A
公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