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国成立于公元前1044年民信配资端,直到公元前222年才最终灭亡,经历了长达八百二十二年的风雨历程,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中存续时间相当久远的国家之一。
历史上的燕国经历了不少挫折和危机。比如公元前539年,燕惠公试图剿灭权臣失败,被迫流亡海外,几乎导致国家灭亡;公元前332年,齐威王趁燕国正处于哀悼之期,悄然袭击,夺取了燕国十座城池;公元前316年,齐宣王再度进攻燕国,导致燕王哙与其子之被杀。幸亏燕国军民团结一心,众志成城,才得以重新振作,延续国家的命脉。
赵国曾在燕国复国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扶持作用。然而,后来的燕王却做出了极为冒险的决策。趁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元气大伤,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赵国,结果惨败,兵力、土地和颜面皆告失守。
燕国给人的整体印象是:国力偏弱,战斗力不足,胜少败多,在战国群雄争霸中存在感较弱。但为何燕国仍能位列战国七雄之列?我们可以从其名望、人气、外交手腕及生存能力四个方面来探究。
展开剩余88%燕国的开国君主是姬姓宗亲,出身名门望族,辈分极高,在春秋战国诸侯中拥有显赫的政治地位。燕国始祖姬奭,既是周王室的亲族,又是周朝开国元勋,和周武王、周公旦同辈,被尊称为召康公。
尤其是在周武王去世后,姬奭留守镐京辅佐周成王;周成王去世后,又辅佐周康王。据记载,他执政期间长达四十年,社会秩序井然,几乎不需施行刑罚,广受贵族和平民的爱戴,史称“成康之治”。他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清廉官吏的鼻祖。
正因为燕国开国君主血统正统、辈分高,深受尊敬,所以每逢大周诸侯朝会或会盟,燕国常列于前茅,政治地位显赫。
燕国政治地位之高,从《史记》的三十世家排名即可窥见一斑。排名第一的是吴太伯世家,因其为周太王嫡长子,地位无可匹敌;而燕召公世家则列第二,彰显了燕国的尊贵身份。
有一则历史事例足以说明燕国的地位之高。公元前664年,北方山戎南侵燕国,齐桓公以“尊王攘夷”的名义出兵救援。燕庄公对齐桓公的义举感激不尽,亲自护送齐桓公出境。齐桓公认为自己无法接受燕庄公如此礼遇,遂将原属齐国的土地割让给燕国,以示礼节上的回报。
齐桓公之所以觉得失礼,表面是自认非天子,不该受如此待遇,实则体现了两国君主血统上的尊卑差异。燕庄公作为周王室宗亲,身份尊崇,而齐桓公则为姜姓后代。若齐桓公接受超出身份的礼节,恐招致世人非议。
古代中国极重视宗亲血统与礼仪,“名不正言不顺”,各类排名讲究尊卑、道德和政治规矩。正因燕国君主的显赫名望,只要燕国尚存,它在诸侯国排名和“战国七雄”中就不可缺席。
尽管燕国整体战绩并不出众,但其军民的斗志与勇气从未逊色于他国,并且涌现了不少名垂千史的英杰。燕国八百多年的历史虽然伴随着多次失败,但也孕育了如苏秦、乐毅这样的杰出人物。
第一位燕国人气英雄是苏秦。苏秦原籍中原雒阳,游历至燕地,受燕文公赏识和重用。他主张六国合纵抗秦,成功说服关东各国结盟,获得六国相印,领导联军,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东侵。
苏秦不仅是著名的纵横家,更是卓越的谋略家,他为燕文公筹划国家发展路线,提出燕赵联合、相互依存的战略方案。
第二位英雄是乐毅。乐毅出身中山国,乃魏将乐羊之后,魏国派他作为使臣来到燕国。当时燕昭王正以“千金买骨”招贤纳士,得知乐毅来访,礼遇备至。乐毅多次推辞未果,最终成为燕昭王的重要臣子。
乐毅代表燕昭王出使民信配资端,成功联结赵楚韩魏四国,任上将军,统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,报了燕王哙和子之被杀之仇。齐国仅余莒、即墨两城。
然而燕昭王去世后,齐国趁机施展反间计,使新君燕惠王怀疑乐毅,最终解除其职。乐毅不得不逃离燕国,五国联军攻齐大业功亏一篑,燕国丧失了称霸中原的绝佳机会。
第三位英雄秦开是地地道道的燕地将领。少年时曾被送往东胡为人质,后逃回燕国,协助燕昭王训练军队。他率军击败东胡,设立辽东郡,将中原文化传播至东北边疆。秦开训练出的燕军纪律严明、装备精良,多次迫使东胡撤退。
《魏略》记载,箕子朝鲜侯曾以“尊周室”之名欲攻燕,结果秦开反击,夺得西方两千余里土地,最终以满番汗(今鸭绿江附近)为界。这一时期是燕国军事实力的巅峰阶段,展现了其在守护华夏边疆上的重要作用。
第四位家喻户晓的燕国英雄是荆轲。燕太子丹曾派他刺杀秦王,荆轲壮烈赴死,成为燕赵悲歌的象征,代表燕国人民不屈的精神。
燕国多次面临灭顶之灾,正因军民的顽强韧性和满腔热血,国家才能延续数百年。历史上的“燕人”一词,常含有出身高贵、英勇不屈的意味。
太史公曾评价:“几灭者数矣,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”,意指燕国虽屡遭危机,却坚强地存续近九百年,或许这与“召公之烈”的庇护有关。
正是有苏秦、乐毅、秦开和荆轲等众多英雄人物,加上明显的燕赵风骨,使燕国声誉不俗,得以名列七雄。虽然国力与军力一般,但在战国合纵连横的政治棋局中,燕国往往扮演关键角色。
前文已述,燕国在诸侯中政治地位崇高,这使得燕国常作为合纵连横的发动者和组织者。苏秦以燕王全权代表身份游说六国合纵,六国公推燕王为首,苏秦顺理成章成为合纵联盟的“盟主”,获得六国相印。
乐毅统率五国联军攻齐成功,也得益于燕王身为周室宗亲的“名正言顺”,帮姬姓燕王打外姓齐国,在诸侯间政治上合乎规范。
燕王的特殊身份,使得秦国在与赵国争斗时极力拉拢燕国,燕国的站队往往决定战局。秦国能灭赵,关键在于后期燕王违背了苏秦提出的“燕赵一体”战略。
虽国力不强,燕国的政治立场和联盟选择却异常重要。许多国家愿意与燕国合作共赢,谁会主动抹黑燕国的雄风呢?
燕国能屹立八百多年,成为最后几个存活的强国之一,理所当然被列为战国七雄。关于“战国七雄”的说法有两种:
一种来自司马迁,他在编纂《六国年表》时,加上秦国,共计七国;另一种则源于刘向,他在《战国策书录》中提及“战国晚世万乘之国七”,意指战国后期,拥有万乘战车的大国仅剩七个。
这两说其实是同一标准:只有存活至战国末期的七个大国,才称作“战国七雄”。
燕国作为周王宗亲,奉命驻守北方防线,最初军事实力应属诸侯强国之列,自然符合“万乘之国”的标准。
即便战国后期各国减少兵车使用,燕国仍保持大量兵车。史书记载,燕王趁赵国长平之战惨败,率六十万大军攻赵,出动兵车两千乘。
秦国灭六国的顺序为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。燕国几乎存活至末期,毋庸置疑完全符合“战国七雄”的入选标准。
不过,这种长期存在反而让燕国错失了称霸中原的先机。有人认为燕国能存活靠的是地理位置优越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
国家若军备薄弱,地处偏僻,或许寿命较长,但这种存在度不高,很难进入“七雄”行列。东汉末年群雄并起,辽东公孙度虽有一方之地,但绝不会被视为“七雄”之一。
燕国的领地大致涵盖今日河北北部至辽宁部分地区,彼时是商业不发达、耕地有限、人口稀少的寒冷边陲之地。
燕国本应作为周王室宗亲的顶级诸侯国,若建都中原,必然拥有强大军力和丰富粮草,起步即占优势。但因承担边防重任,设立于北方贫瘠之地,不仅缺乏地利,更限制了国家发展空间。
燕国肩负守护边疆重任,筑起长城,多次与山戎、东胡发生大规模战争。与此同时,齐赵等国则专心扩大国力。燕国如欲南下扩张,势必与强邻赵、齐冲突不断。
偏远的地理位置使得燕国经济难以兴盛,面对强敌压力,军力消耗巨大,难言地利之便。
燕国之所以跻身“战国七雄”,主要因其为“万乘之国”,并且历经久远,存续时间长。
燕国开国君主是周王室宗亲,历经春秋战国,政治地位崇高。虽身处苦寒之地,为周王室及诸侯守护北方边境,失去中原争霸的良机。
然而,燕国涌现出苏秦、乐毅等豪杰,荆轲刺秦的传奇故事更添壮烈悲歌。燕赵风骨鲜明,慷慨激昂,令人不可小觑。
——《史记》《战国策书录》《魏略》民信配资端
发布于:天津市公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